1866年,美國工程師杰克遜(P.H. Jackson)首次將預應力技術應用于混凝土結構。 為解決混凝土收縮徐變產(chǎn)生的預應力損失的問題,1908年美國的斯坦納(C. R. STEINER) 建議,在混凝土收縮徐變發(fā)生以后再張拉預應力筋,以減少預應力損失。1925年美國的狄 爾(R.E.Dill)則首次采用帶有涂層的預應力筋來避免混凝土與預應力筋之間的粘結,待混 凝土結硬后張拉預應力筋。1928年法國工程師弗萊西奈指出,預應力混凝土必須采用高強 鋼材和高強混凝土。1938年德國的霍友(E. Hoyer)研制成功依靠高強鋼絲與混凝土之間 的粘結力而不靠專用錨具傳力的先張法預應力工藝。1939年弗萊西奈研制成功錨固鋼絲束 的弗氏錐型錨具及雙作用千斤頂。1940年比利時的麥尼爾(C.Magnel)研制了一次可張拉 兩根鋼絲的麥式鍥型錨具。橋梁地基,水庫,建筑等防水泄漏使用止水帶,由天然橡膠制成的橡膠止水帶,有的產(chǎn)品加入一條特殊的遇水膨脹止水條,制成效果更好的遇水膨脹止水帶?;緣勖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預應力結構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和廣泛應用。1950年成 立的國際預應力協(xié)會(FIP)更是促進了世界各國預應力技術的發(fā)展。
1953年聯(lián)邦德國建成的胡爾姆斯(worms)橋跨徑已達到114. 2 m,采用懸臂澆注法, 從而發(fā)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一種新體系-一-T形剛構。1964年聯(lián)邦德國又建成了主跨 為208 m本道爾夫橋,成功地表明懸臂法施工方法的優(yōu)越性,且在結構體系上又有了新的 創(chuàng)新。薄型的主墩與上部連續(xù)梁固結,形成帶鉸的連續(xù)一剛構體系。1962年在委內(nèi)瑞拉建 成的馬拉開波(malacaibo)橋,橋全長8 272 m,其中主橋為斜拉橋,跨徑為160 + 5X 235 + 160(m),它標志著預應力混凝土對新型結構體系的強有力的適應性。20世紀70年 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相繼應用,成為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的主要橋梁之一。如跨 度為320 m的法國布魯東(brotonne)橋,為斜拉橋;1983年建成的最大跨徑為440 m的西 班牙盧納也里奧斯(barrios de luna)橋,亦為斜拉橋。
止水帶,尤其是橡膠止水帶,不同于鋼邊止水帶,施工時要注意不能被鋼筋尖銳石子刺穿止水帶。